【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行走在白云街头,处处焕发着新气象:老旧小区提质改造、背街小巷重焕新颜、生活配套服务加速完善……走出家门,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购物、餐饮、医疗、教育、文化活动、健身运动等一系列市民日常生活所需服务都能得到满足。以“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为抓手,一项项民心工程带来的点滴变化,正记录着白云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提升老百姓的幸福“热度”。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白云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为根本,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扎实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从发展的高度、治理的维度、民生的温度,实实在在地给市民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努力让群众的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近日,“一圈两场三改”攻坚进行时——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融媒基层行专题采访活动报道组第五站走进白云区,感受“一圈两场三改”给市民群众带去的变化。
补齐短板强配套 文化塑魂提品质
7月27日早上8点,白云区龚家寨街道1生活圈白沙关文明小区,年近六旬的居民丁顺珍吃完早餐准备出门早锻炼。走出小区,丁顺珍一路穿过塔山西街、龚北路、龚西路。这片居住了近三十年的老旧片区,经过“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提升改造,路面更平整、环境更干净,丁顺珍的步子也愈加轻快。
步行13分钟,丁顺珍到达七彩湖公园,准备开始运动锻炼。“这里以前是个臭水塘,这几年政府对这个水塘整体改造,新建了生态湿地公园。健身步道、凉亭廊桥、休息座椅……环境特别好。退休以后我经常来这边早锻炼,环境又美、离家又近,很舒服。”丁顺珍说。
10点左右,锻炼完毕的丁顺珍准备去买菜,沿铝建路、龚西路步行了10分钟,到达龚家寨农贸市场。此时的市场正是热闹,一个个摊位前,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肉类整齐堆放,丁顺珍挑选好食材,准备回家。“农贸市场离我家也就七八百米,走路不到10分钟。有时候实在懒得走,小区楼下就有惠民超市,也能买菜。”丁顺珍说。
下午2点多,丁顺珍又出门了,她准备去离家300米远的龚家寨街道塔山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参加一个讲座活动。这里其实又是一个“一圈两场三改”项目,去年,龚家寨街道通过企地联动盘活贵州铝厂闲置资源,根据前期收集的民意清单,将这处闲置的两层房屋打造成了集塔山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运动场所、塔山养老服务站、龚家寨司法所于“一栋”的“四合一”项目,在场地资源紧张的前提下解决了居民们养老服务、运动场地、文化服务等需求问题。
下午4点左右,活动结束。丁顺珍沿塔山西街原路返回白沙关文明小区。塔山西街延伸至小区的一路上,不时能看到铝厂车间的老物件、充满贵铝元素的文化墙,这是今年龚家寨街道1生活圈以文化塑魂打造的一条“铝城记忆”主题文化街巷。“我们家都是铝厂人、老白云,父母一辈‘三线建设’来到白云、扎根白云,我们的青春也奉献给这里。孩子也是在这里长大。龚家寨承载了我们全家几代人的记忆。”丁顺珍感叹地说。
“我们这片大都是老旧小区,近年来设施破损的确有些不便利。但得益于政府‘一圈两场三改’,老旧小区翻新了、背街小巷改造了,周围功能配套也越来越完善,超市市场、公园运动场所全都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也配全了,步行七八分钟就是三甲医院。小区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方便,住得越来越舒心。”丁顺珍说。
龚家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施尚俊介绍,龚家寨街道老旧小区多,自“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开展以来,街道结合实际规划了2个“15分钟生活圈”,聚焦“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基本要素,补齐短板、完善设施,通过社区坝坝会、“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进家入户、线上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群众意见建议,2022年谋划实施项目33个,涉及新增停车位、背街小巷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幼儿园等,完工率100%。2023年结合去年续建项目及民意调查实施项目15个,目前已开工8个。
今年,按照《白云区15分钟生活圈文化塑魂规划方案》,龚家寨街道还把文化塑魂融入到生活圈打造之中。“白云区曾是高原铝城,龚家寨街道辖区就是曾经的铝厂所在地,居民很多都是铝厂退休职工家属。对此,在全区统筹规划下,我们在塔山西街等有代表意义的街巷,围绕‘一圈一魂、一街一景、一巷一故事’,将文化塑魂与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相结合,打造了‘铝城记忆’主题示范巷,展现白云发展历程故事,让居民群众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施尚俊说。
这只是白云区大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白云,已建成和正在推进打造的生活圈共有13个,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民生配置要素不断丰富、环境文明生活舒适便捷……是市民群众切切实实的感受。
白云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赵荣武介绍,近年来,白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将“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城市治理工程、干部作风工程,作为工矿白云向品质白云转型升级的补短板工程,全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实。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根本导向,白云区紧盯群众需求,坚持“四问”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项目化、清单化、数字化推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不断丰富提升生活圈文化魅力,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白云区还将文化塑魂纳入“一圈两场三改”重要内容,以“12345”(一条主线、两个文化、三个升级、四项联动、五尚圈魂)为总体思路,打造“八个篇章”(云起篇、云涌篇、云盛篇、云汇篇、云创篇、云舒篇、云尚篇、云翼篇),将生活圈文化塑魂与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等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铝城记忆、巷子文化、院落故事,通过场所打造、氛围创建、文化植入、提升服务等方式,形成“一圈一魂、一街一景、一巷一故事”格局,让城市更有故事感、老百姓生活更有韵味,凸显“爽爽贵阳,品质白云”文化品牌,形成生活圈特色文化风貌,持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老旧小区焕新生 民生工程得民心
7月25日,走进白云区白云区泉湖街道2生活圈中航社区中航标小区,随处可见浓浓绿意,沥青路面干净整洁、新施划停车位规范有序,休闲凉亭、篮球场、儿童活动乐园等功能配套愈发齐全。在小区新提升改造的老年活动室里,年近七旬的居民朱德玉正在和邻居伙伴们练习走秀。
“现在我们小区重新换新啦!住了近30年的老房子,多多少少会有问题,下水道堵塞、电线老化、房子墙面渗水……现在,经过这几回提升改造,这些老房子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统一给我们换了雨棚、通了天然气,不仅设施越来越齐全,小区环境也越整越好,社区工作人员也很贴心,我们现在住得很开心。”朱德玉笑着说。
中航标小区位于白云区泉湖街道辖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占地9万余平方米,目前共有41栋111个单元楼,居住了1332户2890余人。由于楼房使用年限较长,近年来,该小区逐渐出现了基础设施破损、墙面楼顶渗水、排水管网老化堵塞、停车配套不齐全等情况,给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自“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开展以来,白云区着力补短板、提品质,结合辖区实际统筹安排,将群众整改呼声较高的中航标小区纳入了2021年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并于2021年7月下旬正式启动施工建设,并于当年12月底竣工。
“一圈两场三改”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泉湖街道中航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显红介绍,因此,在项目实施改造前,街道、社区就在小区广泛开展“一圈两场三改”问卷调查、通过召开群众见面会、坝坝会、居民议事会、进家入户等方式,收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问需于民,完善建设方案内容。“项目实施过程中,街道还成立督查工作组,制作公示项目‘作战图’、‘监督卡’、‘明白卡’,随时接受居民群众的意见反馈。通过抓好事前、事中关键环节,确保民生工程真正改到群众心坎上。”赵显红。
全部屋顶实施防水改造、每家每户安装室外雨棚、内部道路及绿化提升改造、规划停车位800个,门球场、篮球场、儿童活动乐园、老年活动室、休闲凉亭……基础设施环境完善提升,小区功能配套更加齐全,改造后的小区让辖区老百姓都感到很满意。
为了确保“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后续管理长效化,社区党支部还牵头组织辖区老党员、热心居民、退役军人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民生项目监督、社区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中。“工程竣工不是终点。我们将持续收集改造后的意见建议,根据大家需求不断提升完善居住品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赵显红说。
问需于民听期盼 不断提升获得感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融媒基层行专题采访活动报道组在白云区各“15分钟生活圈”实地走访时发现,在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工作中,该区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做工作,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意见反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不断增强群众体验感、获得感。
位于白云区大山洞街道1生活圈的云晖社区养老服务站就是其中一例。大山洞街道共有5个社区居委会,以前均建有老年活动场所,但存在服务不专业或内容单一等情况。“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开展以来,街道通过进家入户、召开坝坝会、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希望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就是诉求较高的内容之一。
对此,大山洞街道以“一圈两场三改”为契机,着力完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2021年底,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引入专业组织进驻云晖社区养老服务站管理运营,配置多种智能化适老康复运动设施设备,并有专业人员指导,为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
“以前这里活动室就只有一些桌子,可以看看书、下下棋。现在引进了专业设施,我们享受的服务更专业了,不仅能在这里活动锻炼、调理康复,端午节等节日还会组织活动,他们就像是我的家人,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我一周至少都会来四五次,很有幸福感和获得感。”78岁的退休教师邓景玲说。
不止是云晖社区养老服务站,龚家寨1生活圈新增刘庄街公交路线项目也是“四问于民”而来。
刘庄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郭远午介绍,刘庄街三分厂家属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小区无公交车及停靠站,老人就医、小孩读书、居民办事都需要步行半个多小时到中坝街,不方便且有安全隐患。居民在“坝坝会”上反映问题后,街道将其纳入“一圈两场三改”项目清单,多次对接区直部门,协调新开通了白云22路公交路线,建了停靠站,让周边2300余名居民出行更便利。
项目建设前,针对新建“生活圈”全面开展民意调查,深入了解“四员”“三户”“两长”所需所盼,归类整理形成群众意见清单;项目建设后,该区还采取体验观摩活动、调研、座谈、入户等方式,对已建成生活圈全面开展“回头看”,围绕群众意见和关心关注问题查缺补漏、巩固提升……
一个个项目的建成、一处处设施的补齐、一件件实事的办理,“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全过程都贯穿着民声民意民需。接下来,白云区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持续拓宽民意收集渠道,问需于民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件落实,让“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成果持续惠民。
【数字点击】
白云区2021年至2023年期间规划建成13个“15分钟生活圈”,覆盖28.9万人。2021年至2022年,已完成9个“15分钟生活圈”117个项目建设;完成停车场建设10个、新增公共停车位4569个,完成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或建生鲜超市)7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845户、背街小巷改造60条。2023年,白云区在对已建成生活圈项目“回头看”工作基础上,启动余下4个生活圈建设,新建项目33个,开工率100%,已完工31个,完工率93.94%。
记者 周治友 梁婧 陈文新 杨丰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