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常常不同的词在不同的意境下,所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就像老外学习汉语,只能学点皮毛,像一语双关这种稍微高级点的词意,他们完全就搞不清楚了。在古代,为了让受教育低的普通百姓懂一些人生道理,古人就写出大量通俗易懂的谚语,这些语言简明,通常都用白话说明,表达得非常直白,能很好地被大众所接受,因此,谚语从古至今都非常流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开始进化,有时候古代的谚语会被现代人误读,比如这句: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这句话的本意早就被人误解了,现代人通常都在形容男女之间那件破事,其实这句谚语本身很直白,就是说明老牛很辛苦,那为何又会发展到男女身上来呢?其实这就跟我国语言能够在不同意境下表达不同意思有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用牛耕田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许多牛其实都被养殖起来直接食用,或者当产奶工,牛皮还被制作成各类衣帽鞋包等,可以说牛的全身都是宝。在古代可不一样,在农耕时代牛是很重要的生产工具,犁地拉活都少不了他,谁家要有一头牛,那他家就算是小康家庭了,因为有牛就能省不少事,粮食的产量都能翻一番。
早在秦汉时代,牛是不能吃的,并且地位很高。如果养牛的人家没有把牛养好,瘦了或者病了,主人还会受到责罚。到了宋朝的时候,牛肉只有皇帝才能吃,百姓和官员们别说吃牛肉了,就算是杀牛也不行。唐代和五代的时候,别说杀牛了,就算打一下牛,估计都会被拉去坐牢。
元代以后,我国才有吃牛肉的传统,但大家都舍不得,因为还要用牛干活。除非牛老死了,那时候人吃不饱,牛死了以后,一些地方的人会吃它的肉。所以牛在我国一直是一种灵兽,他代表着国人勤劳勇敢的坚韧品质。
古代的牛,这一辈子都离不开与土地打交道,我国古代的农业比其他国家发达,就是因为把牛运用到了农耕上来。尤其到了农耕季节,牛几乎在田里没日没夜地劳动,并且任劳任怨,牛是非常忠诚的工作伴侣。而农田是需要不停地翻土,施肥,才能让这块土地更肥沃,于是就有了田越种越好。一块新田和一块老田的收获率肯定是老田的更好。
因此,老祖宗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在日复一日地劳作中,牛是会累死的,地却耕不坏。只有多耕种的土地,他的土质才会更好,被牛犁过的田,他的土质更松软,更透气,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所以这句谚语虽然看上去很平淡,但这些都是老祖宗农作后的工作经验,形容得非常巧妙。
到了现代以后,这句谚语经常被用来形容男女之事。其实肤浅的人只看到了表面,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做事都不能太过,如果超出身体的负荷,透支体力,对于自己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这句话虽然是告诫男的别纵欲,不然会伤身。但是耕地形容女人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纵欲过度对女性也没有任何好处,还增加了更多感染疾病的风险。
因此,现代的人大多把男人形容是牛,把女人形容为耕地。但他们不知道,耕地自己是不用动的,女性现在既要上班,还要生育,甚至还要丧偶式婚姻,独自带孩子做家务,丈夫却当甩手掌柜。因此,现代的女子并不是耕地,又要上班又要顾家的女人才是老牛,她们为这个家庭为孩子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由于操劳,可能还会被男人形容成为黄脸婆。
其实也不关乎男女,这句谚语也提醒大家不要像牛一样没日没夜地劳动,在累的时候要多注意休息。身体健康是一切的根本,饮食要均衡,作息要正常,运动要合理,才能给你的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然而工作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是你赚钱的工具而已。我们不仅要努力工作,更要努力地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看谚语不要总把“颜色”的帽子弄到谚语头上。谚语之所以流传,他表达的就是表面意思,有时候我们做人做事简单就好,不要搞得太复杂,不然累得可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保证身心“健康”,才能让家庭更加团结与幸福。
标签: